一、培养目标

培养“三力”人才。即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面适宜、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就业有实力,“双创”(创新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服务面向

植根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一线。


三、基本原则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和具体环节安排上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实行学分制,并根据学科、专业、学生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课程资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积极开展课程的分级、分层教学和专业方向的分流教学,实行分类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积极建构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协作等能力。

(二)注重应用,强化实践

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环节设计;构建分阶段、多层次,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探索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运作实际的创新创业模式与内容,注重把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贯穿到所有课程内容规划中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培养学生在某个工作岗位(群)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开放办学,协同育人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遵循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引入行业教育资源,校企协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引入CDIO教学模式,进行“边做边学”和“项目学习”的改革尝试;积极吸纳其他高校同行专家、行业专家、学生代表参与,实行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评价的机制,校企协同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

(四)整体优化,促进改革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重在能力培养,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以能力输出为导向,注重知识重组。各专业的模块设置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在广泛社会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行业中岗位群需要的能力和构成能力的要素,以此为基础结合本科专业基本要求、专业实际和特点,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完成各专业模块建设,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方面改革与建设。

(五)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学校现有专业按经管、文法、工学、艺术四大类,对各类专业总学时(学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实施分类指导。努力体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