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人性化:推进综合改革的新视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3-24浏览次数:85

    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新世纪以来,欧美更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人性化理念缺席所暴露出的弊端和问题,日益显示出高校改革人性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一是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如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以及教育评价等制度不具备明显的人性关怀,过分强调集中控制,没有合理地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柔性管理,没有关注管理对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体意志,过多地关注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力,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多样化的引导。

    二是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在现行高校制度体系中,政府行政行为的纵向约束机制结果就是服从,高校变成了行政体系下属的机构,延伸了政府的行政功能,政府决定是否以及如何改善办学条件、调配教育资源、确定办学方向,高等教育缺乏生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

    三是权利和义务不对等。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规定,大部分都详细规定了学校如何行使管理权以及学生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很少规定学生的权利,或者缺乏申诉救济渠道。从现实看,部分高校为强化管理、严肃校纪,在制定处罚规定的过程中未能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是培养模式僵化。千篇一律的“大一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参与各种活动,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能达到什么目标等等,常常“迷失”自我。

    五是忽视基础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简单地等同于科研项目,甚至工程项目。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量化为特征的科技评价机制下,部分高校衡量科学研究的标准直接与科研项目、经费划了等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轻视基础理论和纯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不足,存在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还有部分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不平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比较突出,这些严重影响高校科教结合服务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妨碍高校知识、思想的创新与基础理论的研究。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罗兰130年前在《为纯科学呼吁》中曾说过:“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六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等于全面改革,更不能“碎片化”。当前改革是一个高频率的词语,有一些高校干部认为,不“改革”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政绩,不能显示出自己有开放的观念。一些改革都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推出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根本没有沉下心系统辩证地思考,跟风,跟着感觉走,今天改革,明天再改革,从来不讲成本,不讲是否造成群众利益损失,在他们眼里,不断“改革”就是他们的政绩,这种改革是假改革,是对真改革的一种严重阻碍。

    当前,高校综合改革人性化思维的缺失还表现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改革的急功近利。人们总期待一场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有一种“改革派”,将个人意志裹上改革“外衣”,但实质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激活”他手中的权力,只有改革可以使权力“变现”,成为捞取个人或少部分人名利的工具。还有另外一种“叶公好龙型”,整天喊改革,实际上是畏首畏尾,生怕自己利益受损,在改革面前停滞不前等等,表现的是人性中恶的倾向。我们要克服这些浮躁,“深水区”改革不是都能立竿见影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更不能一蹴而就。

    澳门大学校长赵伟先生曾对笔者谈到:“一所大学的改革见成效一般要20年左右。”高等教育就是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道德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发展全部潜能,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的人性化改革,是一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的生存本质的一种选择。

(作者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